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央行联手注资救市挽救金融企业。美国7000亿美元、德国5000亿欧元、英国5000亿英镑……大量流动性的注入能否挽既倒于狂澜,阻止金融系统的崩溃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王自力10月26日接受专访时称,需警惕大量流动性的注入带来的以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后金融危机。他同时呼吁,中投公司应利用此有利时机回收海外上市的中资公司股权。
天量通货: 警惕“后金融危机”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各国央行联手注资挽救金融系统的行为?
王自力: 向经济体内注入巨量流动性,在短期内的确可以缓解现有金融危机的继续发展。但是,由此而积聚的隐患和付出的代价也非同寻常。采取这种以通货膨胀应对虚拟经济流动性枯竭的办法,肯定会带来全球商品定价体系的重新调整和以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后金融危机。事实上,美国为了救援自1999年开始的科技泡沫破裂和 2001年“9・11”事件危机,采用的正是扩大流动性的办法,这带来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次贷危机,到现在更是发展成金融危机。本次全球救援行动将在更大规模和更深程度上再次证明,用扩大泡沫抢救危机,只会从一个危机陷入到一个更大的危机。本次救援行动的主角----美国政府是债务政府,目前的债务已达 10万亿美元,民间债务更高达43.2万亿美元。庞大的债务原本就不堪重负,现在又新增8500亿美元(7000亿美元注资金融系统和1500亿减税计划)救市资金,显然只能是采取国债形式进行筹集。
《21世纪》:美国大量发行国债,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王自力:如果外国政府不购买,那么8500亿美元的债券将进入“美联储”。然后美联储凭借其货币发行权开始印制与这些国债相对应的美元。需要注意,这 8500亿美元可是基础货币,经商业银行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最后可放大6-10倍。这样,整个世界就会仅因美国的8500亿美元救市而多出来5万亿 ―9万亿美元。这无中生有的巨额美元将使全球面临剧烈通货膨胀的危险。
《21世纪》:也有专家认为金融系统现在缺乏流动性,因此主张注资。
王自力:说当前金融体系缺少流动性,通货紧缩、资金紧张,只不过是一种“真实”的“假象”罢了。所谓真实,是指危机中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不信任,这可以理解为对危机和风险的防范或恶意的故意行为,结果必然是金融机构“惜贷”和实体经济“缺血”。所谓假象,是指相当数量的通货被金融机构 “冻结”和个人“窖藏”(个人持有现金)而出现形式上的流动性短缺的背后,天量的通货正在迅速囤积和累聚,真正的威胁将是未来剧烈的通货膨胀。
《21世纪》:注资能否遏制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
王自力:目前美国和各重要发达国家救市制造了天量的通货,这些通货最终会回流实体经济,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换句话说,将爆破的金融泡沫一旦得到活水,金融海啸持续和全球经济大恐慌的到来是指日可待。这意味着美元的贬值将不可避免;全球所有资产和商品的价格将被迫开始重置;国际贸易将陷入相当程度的混乱。全球性经济衰退将不可避免。
回购中资公司海外股权
《21世纪》: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王自力:我国的宏观政策必须对未来的全球通货膨胀、国际资本冲击、资产价格上涨,及全球一体化经济和贸易的全面衰退有所准备并作出预案。首先,关于中国是否救美国的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仅余的外汇存底,必须考虑用于战略性资源的储备问题。美国将在危机中,部分地释放出战略资源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如美孚、微软、IBM等质地优良的大公司和部分金融企业的股权,那才是中国需要的东西。政府持有现金,意味着持有机会,持有选择权。对于那些迫不及待,以各种方式诱导或逼迫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人,我们应该报以和蔼的微笑。我们当然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但合作的内容是多元的, 合作不等于出钱。
《21世纪》:具体的办法有哪些?
王自力:迅速回购中资企业在海外的股权。前些年,我国有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工商银行 (601398,股吧)等,现在要将这些国企股权尽量收回。中国的主权基金中投公司要做的应该是这件大事,而不是“并购”----花钱去抢救别人陷入困境的问题公司。况且由于文化背景、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的差异,即使并购过来或也难以主导。其次,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应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大内需,增加经济的自主性上,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具体政策包括三点。首先是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和降低企业所得税,扩大社保、医保范围;第二,对房地产企业实行税收累进制;第三是农村资产市场化。最后,中国政府应通过中美高层对话来呼吁美国政府对美元负起相应的责任,对美联储滥发货币拯救美国本土经济的行为应加以限制,避免更大的风险再次向全球转移。
Tuesday, October 28,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